在高速公路車道的收費流程中,車輛駛?cè)胱ヅ木€圈后啟動抓拍車牌的動作稱為一次抓拍,在一次抓拍無法啟動或啟動后無法有效識別出車牌的情況下,程序自動開啟第二次抓拍車牌的動作稱為二次抓拍,二次抓拍又叫強制抓拍(因無需感應(yīng)抓拍線圈)。目前所有收費車道的車牌識別在二次抓拍上的識別率幾乎都是0%,這讓二次抓拍的存在變得毫無用武之地。為什么呢?
帶著這個問題,我們進行了原因分析:車道的抓拍線圈和抓拍攝像機的位置都是為了能識別一次抓拍的車牌而設(shè)定,兩者和收費票亭之間相對位置的設(shè)定隨意性較大,都是通過后期調(diào)節(jié)攝像機的焦距來實現(xiàn)車牌識別的一次抓拍,并未考慮對二次抓拍進行任何調(diào)試。所以導(dǎo)致當(dāng)車輛停在收費窗口進行交易時,攝像機與車輛距離太近,此時攝像機的焦距太大,抓拍到的是車輛引擎蓋和駕駛艙的局部,根本無法抓拍到車牌(如圖1)。那么一次抓拍和二次抓拍真的是魚和熊掌無法兼得嗎?
理論上是可以這樣解決的:
我們建個簡單的數(shù)學(xué)模型,把一次抓拍的點稱為A點,二次抓拍點(即車輛最終停止線)稱為B點,攝像機位置為C點,抓拍線圈與車輛最終停止線的相對距離稱為S1,車輛最終停止線與抓拍攝像機的相對距離成為S2,攝像機與抓拍線圈的最佳識別距離為S3,如圖2所示:
那么如果我們縮小S1,就會使一次抓拍點A和二次抓拍點B的距離減小,理論上A點與B點可重合,這樣二次抓拍的圖像就會無限接近于一次抓拍, A點與B點越接近,二次抓拍識別率就越高,可得到圖3所示的坐標關(guān)系。由于已知B點固定不變,S3距離維持不變,可通過改變A點位置來縮小S1,為了維持S3不變,還要通過改變C點的位置來增大S2。
實際應(yīng)用注意事項:
在實際操作中,我們需要把抓拍線圈設(shè)置在盡可能接近車輛最終停止線的位置(但要保證各種車型的車輛最終停止時,能感應(yīng)到抓拍線圈,否則無法進行一次抓拍),再來確定攝像機位置進行抓拍調(diào)試,即可大大提高二次抓拍的車牌識別率,從而提高整體的抓拍識別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