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底,國家發(fā)改委、交通部印發(fā)《加快推進高速公路電子不停車快捷收費應用服務實施方案》,要求2019年底前全國ETC用戶數(shù)量突破1.8億,各省(區(qū)、市)汽車ETC安裝率達到80%以上,通行高速公路的車輛ETC使用率達到90%以上,所有人工收費車道支持移動支付等電子收費方式,高速公路基本實現(xiàn)不停車快捷收費。

按照規(guī)劃,2019年底全國ETC用戶量將超過1.8億?;诖?,ETC也就擁有了和車牌識別技術在用戶端上的同等優(yōu)勢,勢必促進ETC從高速公路向城市內停車場延伸。消息一出,“ETC”立即成為當前交通領域最受關注的“寵兒”,ETC企業(yè)、支付寶、微信、各大銀行等機構紛紛加入戰(zhàn)局,對ETC的各項政策也相繼出爐,市場形勢一片大好。
需求決定未來。無感通行、高效便捷是停車產業(yè)發(fā)展的永恒主題,這也是停車行業(yè)不斷向數(shù)字化、平臺化、精細化發(fā)展的動力。
ETC本質上是一種快速識別、無感支付的通行技術,與目前市場主流的車牌識別,無感支付、授信支付、電子車牌等最新技術相比,雖然在技術領先性上不占優(yōu)勢,但如果政策大力支持、ETC用戶量過億的話,ETC勢必成為場內停車支付管理的新勢力。那么 ETC在停車場究竟該如何“躍進”?
首先是建設成本方面。在國家政策及銀行等機構的強勢推動下,車主端OBU設備有望快速落實,但停車場仍需額外采購ETC設備,費用高昂,這對目前大部分停車場管理方來說都是不小的負擔。要想實現(xiàn)ETC在城市內部停車場的推廣,必須在車場識別設備上有所突破,以較低的設備更換成本支持停車場管理方的改造升級。
其次,從技術層面看:ETC不受天氣影響,適用性高,在識別到情況下能保證100%的正確率,有其天然的優(yōu)勢;但從工程實踐看,停車出入口控制領域的應用特點與高速公路應用有著較大的環(huán)境工況差別。
高速公路收費站的道路寬度縱深都非常標準,對ETC的標準化識別和支付應用提供了天然理想的環(huán)境,而在停車場領域存在大量的轉彎,小縱深,超寬道等綜合路況以及項目現(xiàn)狀,ETC在停車場還缺乏持續(xù)、規(guī)模化的全路況工程應用和項目交付實踐積累,加之鄰道干擾等容易造成誤讀的特性,依然需要配合視頻技術加以取證輔助,因此在短時期內,難以作為一種純獨立的技術大規(guī)模落地應用。
加上當前車牌識別的普及程度已經很高,ETC直接取代當前的車牌識別技術并不現(xiàn)實,只有在繼承現(xiàn)有車牌識別長期工程實踐的基礎上,以車牌識別為主+ETC識別支付為輔的業(yè)務融合才能保證應用的可落地性和高效性。

最后,不可忽視的還有支付上的問題。ETC的最大優(yōu)勢就是支付體驗好,但隨著移動支付技術的發(fā)展,電子支付在通行效率上已經與ETC相差不大,且用戶習慣已經養(yǎng)成,中小型停車場因為手續(xù)費等原因也很難單獨開通ETC專屬支付通道,ETC與無感支付、線上支付打通的融合支付是更為實際的做法。
在支付、清算方面具備核心能力的企業(yè),能夠基于自身能力,將ETC的支付系統(tǒng)與現(xiàn)有智慧停車的支付系統(tǒng)連接成一個互聯(lián)互通的支付體系,建立起與銀行、ETC等各類支付介質的融合支付。
綜合來看,ETC尚難以替代目前的車牌識別方案,但是可以為停車場提供更全面的停車解決方案,豐富無感支付場景,進一步促進存量車場向無人值守模式升級。
可以預見,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以車牌識別為主+ETC支付為輔的業(yè)務融合方案將成為大趨勢,而在硬件產研、支付清算方面具備核心能力的企業(yè)將在ETC停車場的推進方面獲得巨大利好。